「人云亦云」的本質源於:無知(對事物的不瞭解)、有目的性的主觀意願、人性中渴望被同儕認同的慾望,亦或者彌補自己的短處。除了有目的性的主觀意願,事實上絕大部分的人常常會不自覺地從旁人口中聽到的訊息轉換成自己的,所以「人云亦云」不是一種表層的問題,這是一種人性的表現。
習慣性表現出「人云亦云」,在知識與資訊面是被動且空虛的,這樣的狀況使的訊息的接收與發出是單純與直接的,大腦只是中繼暫存用,略過了更重要的思維與分析能力,長久以來,一個人的思考力與知識力必將下降,在人際關係上更容易給人於淺薄無主見的印象,久而久之變成只適合泡茶閒聊的配角,甚至被定位成謠言的傳播者。
如何訓練自己不再「人云亦云」?
從兩個面向可以來探討:
立竿見影的方式(治標):請立即停止傳播當您從旁人(或資訊管道)獲知的訊息,尤其這訊息是屬於負面意義,實踐這一點,您的人際關係立即提升。
找回好奇心(或者說對事物成因探究的精神):若你對獲知的訊息有興趣,應該充分發揮人性中的本能:批判性思考,這是每個人與生俱來,也就是:
I. 保持對你接觸到的資訊產生質疑的習慣。
II. 去深入瞭解、去驗證,資訊來源與內容的客觀性與正確性。
III. 對於不清楚的主題盡可能地去搜集相關的資訊與知識(切記不要只是從Google或百度上…)。
養成「批判性思考」的習慣,你就能建立自己的知識與價值體系,在人際團體中,你會成為被諮詢者,讓你的一言一語產生重量。若你可以再做到知行合一,那肯定是一位團體中的引領者。
回想你小時候,對剛接觸的一切人事物的第一反應最直接的就是問: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這是什麼意思?在不斷的「為什麼?」、「為什麼是這樣?」、「這是什麼意思?」的過程中就是知識的積累與對真相的探索。再舉個例子:同樣是看到成熟的果實掉落,牛頓會質疑為什麼會這樣?為何不是往上升?而絕大部分人應該是視若無睹或者視為理所當然(掉下來就是可以吃了…)。請注意這裡的主角都是「人」。
「人云亦云」與「不人云亦云」都是人性本能的驅使,是深沉的人性問題而不只是表象,有幸的是人是高等智慧動物,對於本能的選擇有超乎動物界的能力,我們可以選擇更具價值的方式去學習與運用來提升自己,前提是:只要你願意!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