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最好的商業模式,是助人!

週末在交大總裁班的課程上,同學們你一言我一語談論著企業戰略和商業模式創新。在VUCA, volatility (易變性),uncertainty (不確定性),complexity (複雜性),ambiguity (模糊性) 時代背景下,待在舒適區的好日子已經一去不復返;現今如何創新商業模式,來面對易變、不確定,日趨複雜的模糊未來,是同學們最關心的議題!

其實上課的前一晚,我剛從台灣回到上海;在台灣的那幾天除了參加股東會外,另外一個重要的任務就是尋找基金會負責人。在兩位創辦人與候選人面對面溝通過程中,雙方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社會創新」,探討企業如何創造更多社會價值,並思考更多企業社會責任的可能性。


過去,生產製造型企業,只要能準時交貨,品質優良就有機會拿到大品牌的訂單,但是現在工廠還需證明自己對當地環境有益、促進改善當地勞動條件、成立創新研發中心、關注環保議題、成立圖書館...等才能獲取大客戶訂單。市場上有許多大型企業,開始投入時間在思考如何將「社會創新」融入企業戰略和商業模式,未來的企業不僅要創造股東價值,更要為社會創造價值!


《哈佛商業評論》指出,未來企業社會責任將進入一個新時代,從研發、市場營銷和人才培養角度投入企業資源,與社會需求相結合,將比單純地捐款要好很多,比如說:

  1. 企業社會責任的資源發揮更有效率。

  2. 將過去忽略的外部成本納入思考,減少產品製造、企業運作對社會造成的負擔。

  3. 第三、 提高產品創新性,抓住基本需求,協助解決貧窮、教育、健康的問題。

「社會創新」不僅是學術界的新熱點,也是企業新的競爭指標,及爭取新時代人才的關鍵。最近美國最大創投之一KPCB,發佈互聯網趨勢年度報告,報告中指出: 30% 新世代年輕人將「有意義的工作」做為事業成功的指標,而高薪只佔27%。從這樣的結果說明想要吸引好人才,單單透過高薪,不如在「社會創新」面向多下功夫!


要實現「社會創新」,最簡單、快速,但也是最具挑戰的就是成立「社會企業」


什麼是「社會企業」呢?

簡單的說就是透過商業模式來解決社會問題!


「社會企業」是以創造社會價值為前提,而且能創造獲利以確保這個企業能夠永續發展。要打造「社會企業」並不簡單,因為它須要有公益組織的社會利益,又要有一般企業的獲利能力。「社會企業」與公益、慈善組織不同,後者依賴募捐能力和運營能力,社會企業強調商業模式,用產品和服務,創造穩定的獲利並兼顧社會價值。「社會企業」與傳統企業最大的不同在於,傳統企業追求的是股東利益最大化,社會企業則是社會價值最大化,並賺取可持續經營的合理利潤。


如何創立「社會企業」呢?

每一個社會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長期的市場趨勢,要想將它轉為商機,創業家必須徹底瞭解與問題有關聯各方的需求以及資源所在,才能夠進一步找出商業的經營模式。

在台灣有位塑膠廠老闆,用一枝棒冰創立了「社會企業」,因而翻轉了台東鹿野小鎮。台東鹿野小鎮原本是因為茶葉而出名,但是面對同質化高無差異的激烈競爭,大部分的茶廠陸續倒閉,大批勞工失業後找不到去處。來自台北的李銘煌原本只是想在安安靜靜的台東買棟房子度度假,結果發現周圍的鄰居當中有大量失業的茶農,他們空有一身本領卻無用武之地。更讓李銘煌驚訝的是鄰居經常送來大量好吃的新鮮水果,起初他不懂為什麼,後來才知道原來附近果園至少有5%-10%的收成賣不掉,果農將水果送鄰居也是不忍浪費... 一邊是失業的茶農,一邊是心疼新鮮水果浪費的果農,面對這樣的狀況,李銘煌靈機一動想到:有水果,有人力,為什麼不能做一枝好棒冰?在食品安全越來越被社會大眾重視的大環境下,純手工、不添加任何防腐劑的果肉棒冰不正符合需求嘛!於是,他將廢棄的廠房,賣不掉的水果,和失業的勞工,組合在一起就是「春一枝棒冰」。一枝小小的棒冰解決的是農村失業和水果浪費的社會問題,帶來的影響力是為鹿野小鎮吸引來每周超過10輛遊覽車的遊客、每年減少八萬斤水果浪費和長期雇傭當地勞工。這正是所謂「社會企業」的最佳案例!

全世界,都有類似的「社會企業」正在蓬勃發展;比如—Vision Spring,當人人都把眼鏡當作暴利產品,希望賣高價的時候(5-10倍的利潤),他們想的是如何能夠為貧困人群提供眼鏡,讓貧困人士也能清晰地看到這個世界,擁有更好的生活。一副眼鏡定價4美元起,與各地的基金會和善心人士相結合,目前已經銷售了百多萬副。


目前國內的市場,我相信一定也有許多類似的商機,成功的社會創新難度雖然大,但影響力深遠,當我們在尋找轉型機會的過程中,不妨去關注那些既可以創造公共價值又可以實現永續發展能力的「痛點」,通過同理心與責任感將「痛點」轉換為「機會」,進一步找出解決方案,


「社會企業」將會成為--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下一步,找出一個新的思路與方向,因為我深深相信最好的商業模式一定是助人!

14 次查看0 則留言
bottom of page